臺師大X双融域論壇 #文化轉譯力
以舞蹈開啟跨領域製作與教學對話
講者:吳義芳 臺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暨學程主任
講座日期:2024.09.27臺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暨學程主任吳義芳在座談中分享舞蹈與科技融合的發展歷程,從90年代的科技舞蹈合作、運用LED燈、動作捕捉及工業手臂等技術,至今持續發展新的形式。他以過往參與的作品為例,探討光、聲、動作如何以科技延伸藝術表現,且舞蹈如何參與跨領域製作與教育現場?
舞蹈與科技的起源
舞蹈與科技的結合可追溯至 90 年代的美國後現代主義時期。當時,Merce Cunningham 與 IBM 合作,利用程式編舞,為舞蹈創作帶來嶄新形式。講者回憶自己的初期創作,與視覺藝術家李明道合作,將 LED 燈融入舞者身體的表現,並以「氣、音、光」三個元素為核心,展現舞者內在的情感與故事。

動作捕捉與工業手臂的應用
吳所長分享了過去的動作捕捉實驗,當時的技術需要經過數月計算,才能將舞者動作轉化至機器人上。當舞者與機器人在舞台上共同演出,機器人展現了科技的精準與記憶力,與人類舞者形成鮮明對比,舞蹈之間的相互呼應非常有趣。
沈浸式劇場的實驗
近年來沈浸式的表演劇場,觀眾在無固定座位的開放空間中可以自由自在移動、近距離接觸舞者與音樂家,甚至與即興與他們互動。表演結合燈光、聲音與即時影像,這種劇場設計打破了傳統舞台的界限,將觀眾置於表演情境中,增強身歷其境的感受。


《米龍 360》計畫的多層次探索
最後,吳所長介紹了於《米龍 360》的編舞,透過感測定位技術讓舞者操控米龍的運動軌跡。三位舞者透過獨舞、雙人舞與群舞的變換,呈現龍的形象與不同感測面(垂直、水平)的虛實共舞情況。另外,也提到音樂也是表演的重要角色,於此作中音樂與舞蹈的互動,不僅擴大了視覺影像的表現,也賦予舞者動作更多解釋空間,為觀眾提供多層次的感官享受。
舞蹈與科技的結合延展了表演的形式。從編舞軟體、光影互動,到動態捕捉與沈浸式劇場,科技為舞蹈提供了更大的表現維度與新的敘事可能。老師鼓勵藝術家以開放的態度迎接科技的挑戰,探索舞蹈與不同媒材的合作,讓表演藝術的疆界持續擴展。
「文化轉譯力-沉浸式場域的跨域製作與培育」論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文双融、双融域共同主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以沉浸式場域──光影走廊作為學生實驗基地,而科文双融與双融域以2023年底推出之《RE:江賢二.數位冥想 江賢二光影沈浸展》為例,雙方以自有沉浸式場域為核心,交流分享自製內容之經驗。活動由教育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