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X双融域論壇 #文化轉譯力
共製力──體驗設計演繹不朽的創作力
講者:Group.G 文化科技導演 林思翰
講座日期:2024.09.27如何運用AI技術融合藝術與科技,創造沉浸式體驗,打破傳統界限?Group.G 文化科技導演 林思翰探討當代創作中的創新挑戰與機會。他參與《Re:江賢二-數位冥想.江賢二光影沈浸展》的沉浸式動畫內容製作,將藝術家江賢二的畫作轉化為動態視覺,在過程中他考慮創作者的刻意編輯與AI技術的不可預測,需要兩者的相互配合,才能使作品保有多元的解讀空間。
創新與挑戰:結合AI與藝術創作
從AI與藝術結合開始創作構思,林思翰導演分享了幾個在過程中面臨的選擇。儘管AI動畫與沉浸式體驗多次被應用,但將兩者融合的呈現技術,並且提供一種新穎的體驗,這依然是一項大挑戰。AI動畫的特點是能夠不斷變化,每一幀畫面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一特性使影像可以呈現出不斷變化、充滿解讀空間的效果。另外他說道,創作過程非常強調「文化科技導演」的角色:你需要同時克服技術與畫面內容的隱喻、暗示等等的,這都是藝術創作的一部份。
解讀空間:江賢二的畫作與AI轉譯
與藝術家江賢二的合作,以其繪畫結合入沉浸式體驗。江賢二的畫作中有一些符號、一些物件,但並非完全寫實,以此包容不同詮釋的觀點,林思翰團隊也將「保有多重解讀的可能」視為創作核心。團隊透過大量AI算圖測試,將這些畫作轉化為動畫與沉浸式空間,從江賢二藝術家的作品延伸概念,例如畫作原有的一些宗教、馬、戰爭元素,延伸到人性的根本等等作為AI關鍵字,以抽象不斷變化的畫面,來保持多樣性和開放解讀。因此當觀眾在双融域觀看不同空間面,很有可能會接受到不一樣的內容,從而成為觀眾自己的獨特體驗與詮釋。

AI技術的運用:隨機性與控制的平衡
林思翰強調,AI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是其魅力所在,但同時也缺乏精確控制。在創作過程中,他運用了動畫師的專業技巧來「設計」AI的隨機性。例如,先給定基本構圖框架,再讓AI生成變化,既能控制預期效果又能發揮AI的不確定性。這種動畫設計的工作方式提升了創作靈活度,雖然與傳統動畫製作不同,但這是不會被AI所取代的!而這種AI技術運用,使動畫工作者搖身轉變為在AI技術與藝術之間的調度者。
沉浸式體驗的挑戰:大場域中的視覺呈現
林思翰在創作中如何將AI轉譯的作品呈現在大場域中。他介紹了双融域的高解析度空間(五牆面64K),這必定需要原畫作的擴展與重製。為解決這問題,他運用AI技術將畫作元素、風格擴延至場域尺寸並轉化為動態,安排不同場景內容。有趣的是,AI技術可以產生這些的不符合真實世界的場景,以畫作為基礎透過不斷變化的運鏡,就可以從一個十字架,轉眼間,流暢地,變成了一個教堂。

在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潛力時,林思翰特別思考如何運用AI技術開啟全新的創作。他認為,AI作品突破了傳統創作方式,也為觀眾提供更多元的解讀空間。通過結合AI的隨機性與動畫設計的精確控制,不僅要保留作品的情感深度,還能激發觀眾更多的感受與解讀!
「文化轉譯力-沉浸式場域的跨域製作與培育」論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文双融、双融域共同主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以沉浸式場域──光影走廊作為學生實驗基地,而科文双融與双融域以2023年底推出之《RE:江賢二.數位冥想 江賢二光影沈浸展》為例,雙方以自有沉浸式場域為核心,交流分享自製內容之經驗。活動由教育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