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亮均(本校地理學系研究生)
「理水.理園——古亭文化地景藝術參與計畫」以曾流經師大校園的「誠溪」為起點,深入周圍社區,一同追溯水圳與校園昔日的共生記憶。我們將從泰順街與龍泉街之間的埤塘,挖掘埋藏在此的水圳故事。
若攤開臺師大和平校區周遭的地圖,或者步行於這一帶的巷道間,或許能注意到泰順街與龍泉街之間、接近和平東路的幾條東西向巷道並不完全與和平東路平行,在泰順街西側還有些許轉彎。若翻閱歷史地圖,便能發現這微妙的巷道走向差異並不是偶然──6、70年前,此處曾有一座埤塘(圖1)。

圖中央偏左處有一接近長方形之深色色塊,即為該埤塘(池塘),埤塘東側的黑色線條即為霧裡薛圳第二支線圳道。埤塘西北側房屋即為臺師大宿舍,埤塘東側白色線條則為泰順街。
在泰順街一帶開店的劉女士表示,她在1970年代初搬來泰順街,有鄰居老兵告訴她泰順街西側原先有一大池塘,寬度約有3、40公尺,供周遭水田灌溉之用,平時還會有小孩在池塘釣魚、玩水。後來池塘附近轉為軍隊用地,池塘便漸漸乾枯、消失,到劉女士搬來此地時已經看不到了,但還有看過未加蓋的圳道。
劉女士所說的池塘,即為圖1可見的埤塘,1957年的航照影像可見埤塘四周已建起密集的房屋。劉女士還說,那位老兵曾告訴他泰順街一帶原先都是水田,若軍人有意願,只要跟長官要求,便能獲得這裡的土地,然而那位從中國來的老兵心繫家鄉,未曾打算在臺灣久留,自然也未索取土地,最後便住在泰順街東側的日式住宅中,一路見證埤塘消失、水圳加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