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側寫【文化轉譯力】音樂跨域實作之養成與教學:米龍製作,黃苓瑄 臺師大音樂學系助理教授

臺師大X双融域論壇 #文化轉譯力
音樂跨域實作之養成與教學:米龍製作
講者:黃苓瑄 臺師大音樂學系助理教授
講座日期:2024.09.27
科技日新月異,音樂與科技共同催生出令人驚艷的創作。臺師大音樂學系助理教授黃苓瑄在此次講座中以《米龍 360》的經驗,輔以校內外的作品,分享音樂如何在科技輔助下成為藝術表演的核心角色。

音樂作為作品核心

黃老師提到,音樂在藝術創作中雖然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往往以「配角」的形式存在,較少被賦予核心地位。然而,在《米龍 360》中,團隊嘗試將音樂放置於創作核心之一,並透過動作捕捉技術與音樂即時生成,讓音樂與影像和表演平等對話。

她特別分享了如何利用動作捕捉系統記錄表演者的動態資訊,例如,舞者手中操作的球體,其位置與動態數據被轉換為音樂參數,以控制音樂中的頻率、音量與濾波器參數的變化。這樣的轉譯讓聲音不再只是配樂,而是能夠即時反應表演者的動作。

臺師大双融域「文化轉譯力-沉浸式場域的跨域製作與培育」論壇,活動現場。

從數據到音樂:科技實現的互動創作

在《米龍 360》的案例中,編曲家根據美學的需求,將數據轉化為聲音與視覺的表現。舉例來說,當低音響起時,作品中的白米粒子會以更密集的方式聚合;而高音的頻率則讓米粒呈現較為分散的視覺效果。簡而言之,音樂的參數數據可以轉換為視覺的參數數據。藉由這樣音樂與影像的緊密連結,提供觀眾更好的視聽體驗。

音樂科技如何影響創作

黃老師在講座中提供了幾個精彩的案例賞析,包括國際藝術家Marco Donnarumma以生物傳感器創作音樂,透過偵測脈搏與肌肉微動來產生聲音。另一位台灣藝術家王連晟則以Max MSP實現音樂與影像的即時生成,創造出動態與聲音互相呼應的沉浸式表演。

這些案例皆展示了未來音樂創作的可能,無論是直接融入表演形式,甚或將參數轉化為音樂的一部分,音樂的傳統框架將不斷被擴展。

2024《Imaginary Voice》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2024《Imaginary Voice》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

跨校合作與創作實驗的可能

除了《米龍 360》,黃老師還分享了臺師大音樂系與其他學校、單位的合作計劃。例如他們曾與台科大、臺大及政大的學生共同實驗影像設計、燈光編排與聲音生成。另外,音樂科技組的學生也曾將創作延伸到靜態聲音展覽,以聲音為本位呈現作曲特色。這些跨域專案顯示了音樂科技如何介入教育與展演。

音樂如何在科技的支持下成為藝術創作的核心元素,本次短講啟發我們思考創作與表演的新方向。隨著技術進步並探索與藝術的融合,相信未來編曲家們將以更廣闊的視野,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聽覺與視覺體驗。

「文化轉譯力-沉浸式場域的跨域製作與培育」論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文双融、双融域共同主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以沉浸式場域──光影走廊作為學生實驗基地,而科文双融與双融域以2023年底推出之《RE:江賢二.數位冥想 江賢二光影沈浸展》為例,雙方以自有沉浸式場域為核心,交流分享自製內容之經驗。活動由教育部指導。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