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側寫【文化轉譯力】轉譯力──轉譯敘事如何重現創作內涵,吳哲宇 Generative Artist & Founder CHEYUWU

臺師大X双融域論壇 #文化轉譯力
轉譯力──轉譯敘事如何重現創作內涵
講者:Generative Artist & Founder吳哲宇CHEYUWU
講座日期:2024.09.27

生成式藝術家——吳哲宇,利用演算法創作數位藝術,深入研究數位藝術與生成式藝術的發展與應用。經由系統化的演算工程,使藝術作品從靜態轉換成動態,成為了變化不斷的「活的藝術」。此次講座也分享他與江賢二老師的合作經驗,探討如何將技術、藝術與觀眾互動這三個元素結合起來,從而創造出嶄新的藝術體驗。

《RE:江賢二-數位冥想.江賢二光影沈浸展》第三展區-未來之光,展出江賢二《金樽—淨化之夜》(左) ,吳哲宇以數位方式與之對話 (右),圖片來源双融域AMBI SPACE ONE。

生成式藝術的核心:演算法與藝術的融合

吳哲宇的藝術主要表現手法,運用演算法將視覺與音樂融合為一體,讓藝術品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形式,而持續變化與進化。他認為生成式藝術的核心是「變動性」,靜態媒介透過演算手法讓藝術在數位空間中活躍,每次的觀眾介入或隨時間流逝,作品都會發生無窮變化,賦予藝術一種有機、動態的生命感。

系統與混沌:藝術中的規律與隨機性

吳哲宇在創作中深入探索如何將混沌與規律結合於演算法。他通過簡單的物理系統生成複雜的運動軌跡,創造出富有韻律感的視覺效果。例如,當畫面上兩根棍子和兩顆球按照特定的運動規律移動時,看似無序,卻隱含規律,形成「混沌中的秩序」。這樣的系統不僅具有一定精確性,也能讓藝術家在創作中肆意改動,刻意增添隨機與即時,帶來不斷變化的體驗。

臺師大與双融域合辦「文化轉譯力-沉浸式場域的跨域製作與培育」論壇,活動現場。

以演算藝術與江賢二對話

與深耕繪畫多年的藝術家江賢二合作,吳哲宇將其中的藝術元素融合演算技術,以虛擬空間中的生長動態與之對話。例如創作契機源自江賢二的作品《金樽──淨化之夜》,吳哲宇運用了L-System(遞歸系統)模擬枝條生長過程,探索以原作精神延伸的方式,將靜態作品成為不斷變化與運算的動態,使觀賞者在每次展演時都能看見作品獨一無二的面貌,將《金樽──淨化之夜》中無以名狀的情感,進行程式的、規則化的詮釋,結合視覺和音樂編排,進而與觀眾產生不同型態的感性共鳴。

臺師大與双融域合辦「文化轉譯力-沉浸式場域的跨域製作與培育」論壇,活動現場。

吳哲宇的創作將演算法與藝術深度融合,創造出兼具科技感與人文精神的作品。觀眾不僅是旁觀者,更參與其中影響作品變動。雖然於《RE:江賢二》一展圍繞江賢二藝術家之作品精神,但在合作部分也同時展現吳哲宇的創作思維,運用演算技術的即時、靈活,向觀眾推出一個有關生命流轉的靈性空間。

「文化轉譯力-沉浸式場域的跨域製作與培育」論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文双融、双融域共同主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以沉浸式場域──光影走廊作為學生實驗基地,而科文双融與双融域以2023年底推出之《RE:江賢二.數位冥想 江賢二光影沈浸展》為例,雙方以自有沉浸式場域為核心,交流分享自製內容之經驗。活動由教育部指導。

  • Pos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