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育晟(本校地理學系學生)
「理水.理園——古亭文化地景藝術參與計畫」以曾流經師大校園的「誠溪」為起點,深入周圍社區,一同追溯水圳與校園昔日的共生記憶。本文將以一位地理系學生的視角,帶大家認識他眼中的霧裡薛圳。
霧裡薛圳與瑠公圳,作為臺北盆地主要的灌溉水圳系統,從清朝至日本時代構建大臺北地區農業地景的一環,隨著戰後臺北都市的擴張,自民國5、60年代開始逐漸加蓋、管線化,甚或走向廢圳的命運。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臺北人,在成長階段中在這座水泥叢林裡走跳,卻忽視了這些曾經孕育臺北城市發展的故事,直到在系上小考察中,認識師大周遭這些碩果僅存的遺跡——彎彎曲曲的巷弄、泰順街上的橋樑遺構、位於溫州街的白靈公廟,以及現存仍有水流經過的,霧裡薛第二支線之圳路。
在老師的帶領之下,逐漸激起我對於臺北市水路的興趣,從大專生計畫開始研究景美地區的水路,赫然發現目前有許多水路,仍然作為都市雨水排水系統,默默潛伏在道路和建物之下。此外,在社區中,亦有許多行動者為水路重新找到現代都市中的意義。例如位於萬和一號公園中,重新透過接管雨水下水道管線的方式,讓原本景美溪舊河道逕流地景重新再現於公園;位於萬盛里的巷弄中,透過在地里長、社區大學、非政府組織以及參與式設計顧問公司的多方合作下,透過告示牌以及地板石刻提及當地舊有水路的歷史,還在部分排水孔蓋設立觀水窗展示舊有水路,以及以一側石籠展現舊有意象。
同時,我亦關注臺北市周遭其他地區的舊有水路狀況,其中,霧裡薛第二支線的部分圳路,因一側土地進行都市更新,引發在地文資保存團體的擔憂。他們擔心開發將可能影響原有水路遺跡,因此提報市定古蹟與文化景觀,試圖搶救這段歷史。在實際會勘時,大員水文化協會的老師強調霧裡薛圳作為臺北地區最早的圳道,不僅具有歷史稀少性,也突顯臺灣在舊有水利地景文資保存上的不足。這條水圳兼具歷史意義,並具有轉作多功能場域的潛力,具生態、教育以及公民實踐的地方。在當地里長的支持下,溫州街的這段圳道終於在今年五月正式通過臺北市文資審議,成為市定古蹟。
作為一名地理學門的學習者,希望都市內水可以做為都市中駐足、停留的場域。水環境除了有環境與歷史的教育意義之外,更能夠提供公民實踐參與的地方,讓人水之間能夠產生互動及認同感。而我也期待透過這一契機,透過在地社群,串聯居民、鄰里長、非政府組織以及臺師大,共同再造「溫羅汀」(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 區域,使人文、都市水域與生活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