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艾普的小鹹點 Oli Epp, Hors d’œuvres
2025/3/16 (日) – 5/15 (四)
師大美術館三樓

當我們談論美學素養的培養,不可遺漏的是,在不斷變化的生活和時代中我們如何保持覺察能力?這也是藝術最有益社會、最接近人心的起點。因此,師大美術館推出與時代同步的藝術,旨在引發當代人文思想的議題討論並展現多元的藝術觀點,豐富我們的生活與美學感知。
本次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Oli Epp, Hors d’œuvres)與巴黎Semiose畫廊合作,邀請觀眾透過奧利・艾普怪誕的平滑電繪風繪畫,聯想社交媒體的戲劇化表演現象,並反思虛實生活中複雜的互動關係。


奧利・艾普的小鹹點(Oli Epp, Hors d’œuvres

奧利・艾普於師大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小鹹點」(Hors d’œuvres)當中展出一系列的近作,藝術家將人物置於畫面中央,並以誇張的姿態呈現,打造出一組經過昇華且帶有超現實感的肖像。

奧利・艾普獨特的視覺風格會將人物的五官簡化,其中最常見的表現方式是只畫上塗了唇彩的雙唇。這一抹抹鮮豔紅唇是 20 世紀下半葉人類集體想像的重要符碼——從瑪麗蓮・夢露的迷人紅唇,到滾石樂隊經典的「舌頭與嘴唇」(Tongue and Lips)標誌,都能看見紅唇的蹤影。

本次展出的多件作品之間有著明顯的視覺對應關係,例如《凶兆》(Omen)中具有多個脖子的生物,呼應了其它件作品中 身穿黑色羽毛服飾、有三隻腳的夜總會人物,以及擁有四隻手臂的小丑。這些畫面中的重複元素,構成了一套巧妙的視覺系統,在系統內展現出不同的姿態,同時表現出奧利・艾普對於混種生物的興趣,以及他刻意模糊對人類、動物與怪物之間界線的手法。

Oli Epp, Omen 凶兆
2020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180 × 160 cm
Photo: Aurélien Mole

畫作中的配飾與物件不僅具有象徵意義,也蘊含形而上的隱喻。這些作品延續了「線索式肖像」的傳統,也就是畫面中的元素會用來揭示人物的特質。例如在《夢遊者》(Sleepwalker)當中,一個身著粉紅色長裙的身影,披著毛絨衣領,頭髮被風吹起,並佩戴著珍珠項鍊,身旁還點綴著羔羊、蠟燭、眼罩與紅色警示燈;而在《金童》(Golden Child)中,則有一隻鸛銜著一口金色垃圾袋,後方飄著一架客機。奧利・艾普的每幅畫作都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視覺語意遊戲,等待觀者解開其中的謎題。

奧利・艾普的繪畫風格極為流暢,局部使用噴槍技法製造出亮光平面以及柔和模糊的效果,讓光線呈現出彷彿螢幕背光的超現實感。他的作品畫面雖然看似簡單也容易解讀,實際上卻隱藏著對社會的深刻諷刺。1994 年出生於倫敦的奧利・艾普,成長於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世代。他的作品映照出世界日益數位化的生活經驗(瑪拉・霍伯曼〔Mara Hoberman〕),其中犀利的幽默感也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對比,提醒我們要對現代生活的種種「過量」行為保持距離,才是對我們有益的做法。

Oli Epp, Sleepwalker 夢遊者
2025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200 × 180 cm
Photo: Margot Montigny


奧利・艾普(Oli Epp)

奧利・艾普出生於 1994 年,現於倫敦生活與創作。他的繪畫帶有自傳性質,有時帶懺悔意味,有時則玩世不恭,經常以幽默的方式帶出作品的感染力。奧利・艾普處理的是自身或他人在公開場合或獨處時刻的境遇,聚焦種種看似平凡的瞬間,但透過繪畫紀錄這些無人報導的悲劇,對他而言其實是一種探索的過程。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盡可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希望提煉出場景中的精髓,並使用簡化的擬人角色,來漸次導出我們共同的儀式與行為當中實為荒謬的一面。他的擬人角色以近似卡通人物的形象現身,形成對現實世界的某種戲仿——這些角色頭部巨大,以缺乏五官的方式被封存起來,誇張地映射出後數位時代裡的人類互動模式。這些角色看似愚蠢而封閉,卻又戴著耳機、穿著名牌服飾,還搭配著各類與消費和傳播相關的物件。

藝術家運用了品牌行銷的視覺語言,以及圖像與繪畫元素之間的互動,製造出視覺錯置的效果,並反映出現實與數位生活交融的狀態。奧利・艾普於 2017 年從倫敦城市行業藝術學院(City & Guilds of London Art School)畢業,曾多次獲獎並獲選參與駐村計畫。他於 2018 年首次舉辦畫廊個展,展覽由 Semiose 畫廊策劃推出。

「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場攝影。© 師大美術館
「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場攝影。右側為於臺灣期間繪製的作品《唐》(Tang)。© 師大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