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繪畫──高行健」好評延展至 12 月 21 日!三件作品,解讀墨色下的自由宣言

在濃淡墨趣中一道光暈若隱若現,引領觀者望向那片朦朧之境。畫中,有時以人影點景,有時山巒無際而遙遠,有時則難以捉摸形體——這正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心象繪畫」。

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師大)主辦的《心象繪畫──高行健》,正於師大美術館展出 46 幅作品,匯集其近年捐贈予臺師大的珍貴創作。高行健自 2011 年起擔任臺師大的講座教授,歷年來在文學與表演藝術方面多次合作包含共同教學、創作與展覽,互動頻繁。為長期典藏研究,臺師大也在四年前(2021)設立高行健資料中心,擁有全球學術界最大規模的高行健典藏。本次展覽因應觀眾好評如潮,將延長展期,展至 12 月 21 日(週日),邀請大家把握機會,進入高行健的心象世界!

師大美術館《心象繪畫──高行健》歡迎電洽預約團體導覽

藝術家高行健(1940-)的創作形式多樣,包含戲劇、小說、電影、攝影及水墨等等,他以長篇小說《靈山》和《一個人的聖經》登上國際文壇,於 2000 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並於 1988 年移居法國。本展展出作品,除了近年新作更可追溯至他於 1988 年初抵巴黎之際。透過跨度六十年的作品,觀者可以細細觀察,藝術家如何在外在社會與生活環境的變遷下,轉化其水墨表現,而他所追尋的心境意象,不僅展現概念的一脈相承,也隨著時間浮現他的創作軌跡。

高行健,〈飛翔〉(The Flight),40.3×31.7 cm,水墨紙本,2023

〈飛翔〉的自由姿態

2003  年,法國馬賽市舉辦「高行健年」,他以〈飄零鳥〉(L’Oiseau errant)為主題,在馬賽老慈善院舉辦畫展;同年亦創作詩作〈逍遙如鳥〉,象徵藝術家流離與自由的雙重狀態。本展展出作品〈飛翔〉展現高行健長年以鳥做為自由之形象。高行健在電影詩《側影或影子》中多次以鳥自喻——從被放逐的旅人到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名人,他體驗了自由的代價與名聲的囚籠。對他而言,真正的自由並非逃逸,而是保持距離的清醒,是在孤獨中持續思考與創作的能力。〈飛翔〉所呈現的,正是這樣的精神姿態。

高行健,〈期望〉(The Hope),53×76.5 cm,水墨紙本,2022

〈期望〉超脫社會

經歷巴黎疫情動盪與封城,高行健創作〈期望〉。畫中一個個孤立的身影仰望前方的光,那並非群體的呼喚,而是個人對自由的默尋。正如他在小說、戲劇與演講中一再揭示的,烏托邦與救世主終究只是幻象,真正的希望不在集體的救贖,而在個體對自身處境的清醒與超越。高行健一生歷經壓抑與流離,從政治風暴到疫情陰霾,他始終堅持守護個人的精神領域。〈期望〉中的光,象徵著個體在經歷世界浩劫後,仍能於孤獨中覺醒,並在黑暗裡尋得屬於自己的自由之光。

高行健,〈風中〉(In the Wind),75×144 cm,水墨紙本,2013

〈風中〉而行的尊嚴

本展中有兩件原贈予妻子西零之作,一為〈風中〉另一幅為〈夢中〉。高行健筆下的女性,常是理解世界與質詢人生的關鍵。她們承受著社會、族裔、歷史與情感的多重壓力,卻依然以自己的方式保護自身的尊嚴,尋求自由的可能。小說《靈山》裡,姑娘夜裡提包出走,拒絕被安排的命運;《一個人的聖經》裡的德國女子遠離戰爭與身分枷鎖,重新尋找語言與自我。這些女子跨越地域與文本,卻共享同樣的姿態——勇於對抗規訓、撕開命定的繩索。〈風中〉凝視她們的背影:髮絲與裙角隨風而起,她們不為誰而行,只為走向那道圓光,走向自由與自身。

師大美術館《心象繪畫──高行健》

心象繪畫中的精神遊歷

高行健以心象繪畫稱其「令觀者抽身靜觀,得以遐想。美與詩意,乃至於精神境界,俱在其中。」他的精神潛遊於心,隨筆墨漫溢至畫作,於高行健而言,繪畫儼然為一精神遊歷之地,並邀請觀者凝思進入其中,如此便可看見自己。

《心象繪畫──高行健》展至 12 月 21 日(週日),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之美術館與高行健資料中心主辦、臺法文化教育基金會協辦。展覽免費參觀,團體 10 人以上(包含 10 人)歡迎於一週前預約導覽,請電洽 02-7749-7793,更多資訊請參考師大美術館官網臉書專頁

師大美術館《心象繪畫──高行健》

▌展覽資訊

心象繪畫──高行健
Vision Intérieure: The Art of Gao Xingjian
展覽時間:2025/09/23 (二)-2025/12/21 (日)
展覽地點:師大美術館展廳一、二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和平校區Ⅱ)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 9:30 – 17:30,週六、週日 10:00 – 17:3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展覽官網:https://www.artmuse.ntnu.edu.tw/index.php/2025visioninterieure/

  • Post author: